傳統村落:蜀道遺韻青林口
發布時間:2017年06月16日 文章出自:用戶投稿 作者: 李軍
四川江油市青林口村,舊稱青林場,始建于元末明初,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。這個遠離塵囂的小山村,承載著千年蜀道的遺存和記憶,保存有精致的古建筑群和活態傳承的民俗文化,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,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。
青林口地處江油、劍閣、梓潼三縣之交,村落布局依山勢,順水流,體現了“天人合一”、“萬法自然”的傳統理念。青林口的由來,得益于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。巴山余脈王爺山、人字山取縱橫之勢,形成險峻谷口;潼江之源馬閣水納高山流水,形成開闊河口;更有千年蜀道陰平道與金牛道在此相接,形成了明清時期著名的商貿口岸,素有“買不盡的青林口”之說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水路交通的變遷,青林口的陰平古道和金牛古道掩沒在蔥翠的榛莽之中,潼江也裸露出亂石嶙峋的河床。只有古老的合益橋仍在訴說青林口昔日的繁華,清嘉慶戊辰年(1808年)《重修合益橋記》(《梓潼縣志》卷五)載:“青林場,東通保劍,西達江彰,步騎車輿,往來不絕,通衢也?!焙弦鏄蚴乔嗔挚诋斨疅o愧的文化地標,其名合益者,也有合通蜀道,利益鄉梓的意思。合益橋為三孔石拱橋,長23.7米,寬6.5米,拱高7.8米。橋上有廊,木架構,歇山頂,上覆小青瓦。橋廊隨橋面高低變化,又分正、次、邊5開間,節次鱗比,井然有序。1935年4月,紅9軍、紅30軍經劍閣,沿金牛古道進入青林口,在這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,合益橋上的紅色標語歷歷在目。部隊奉命西進后,在敵人的屠刀下,一位養傷的紅軍女戰士,也是在合益橋上英勇就義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,成為當地干部群眾以及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。
蜀道是古代巴蜀與中原地區之間,最有影響也最為繁忙的文化和經濟線路。青林口雖然沒有蜀道歷史悠久,卻深受蜀道文化的影響。青林口保存下來的宮廟會館,多為清初“湖廣填四川”的移民所建,明末戰亂,位于甘陜入川蜀道要沖的青林口,一度毀于兵燹。清朝廷相繼實施“招民返川”和“移民實川”政策,蜀道余暉中,移民扶老攜幼,進入青林口,恢復生產,安居落業。青林口移民來自于湖北、陜西、廣東、福建等七省,共修建了四座會館,只有廣東會館保存下來,其中精致的戲樓堪稱川北一絕。整個戲樓面闊19.7米,進深13.2米,占地面積225平方米。單檐懸山頂,兩側翼角高揚,檐后四柱抬梁,柱梁間撐弓雕刻精美。戲臺上方有藻井,彩繪戲曲人物,左側為天仙配,右側為白蛇傳。戲臺地面青石鋪就,兩側為樂樓,后有內室三間,置“出將”、“入相”二門。近看廊廡、勾欄,雕刻裝飾皆纖細入微,遠觀巨柱、高堂,雄渾大氣,帷幄間似有千軍萬馬。
青林口流傳著一種高抬戲,是臺閣藝術與戲曲藝術的完美結合,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也詮釋了蜀道文化的精髓。高抬戲,又稱飄彩、臺閣,起源于古老的社火崇拜。青林口高抬戲,一種說法是“湖廣填四川”移民從廣東帶入四川的,移民先祖“搭高臺,唱大戲”,既能融入當地生活,又能聊解思鄉之苦。另一種說法是清初有位叫符璋的人,在江浙做官時,將這一傳統技藝引入青林口,并加以改良,與文昌會的民間游藝融為一體。貫通西南、多元融合的高抬戲,受到當地人特別的歡迎與喜愛。青林口有同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習俗和信仰,在老街的西端兩側,依山而立的是明代的火神廟,臨江高聳的是清代的文昌閣,火神廟和文昌閣之間以兩個過街樓相連,形成了風格迥異卻街院合一的整體。每年二月初一,青林口都要舉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傳統廟會,高抬戲必不可少。在特制高桌中心插入鐵桿,鐵桿上設腳架,由10-12歲小孩站在腳架上扮演角色,借助刀槍劍戟等道具以及變臉、噴火等輔助技藝,在行進中完成不無驚險且精彩迭出的川劇表演。在高抬戲演出隊伍的前面,往往有鑼鼓開道,還有火龍穿梭其間,舞起漫天煙火,其熱鬧場面,非一般的廟會可比擬。
在平常的日子,青林口的生活倒也顯得閑適與舒緩。蜀道沿青林口古街向前延伸,不僅影響著青林口的經濟文化生活,也潛移默化了青林口人性格和氣質。清代以來,這條不足1000米的小街,支撐起綢莊、酒坊、油坊、錢莊、當鋪等諸多老字號店鋪,僅藥店就有十余家。當地盛產一味骨碎補的中藥材,這是一種扁平長條狀的蕨類植物,其味澀,有補腎強骨、活血止痛之功效。當地人又稱它為“犟招瘟”,將其扎成草團,懸掛于屋檐之下,蔚然形成風俗,據說有祛病驅邪之功效。這種草的生命力極強,憑藉檐滴之水,萎縮草團之營養,往往能重發新枝,長得蔥翠茂密,成為裝飾和蔭庇古街的一道亮麗風景。那么,為什么稱它“犟招瘟”呢?老支書王國金老人說:“它就是一草根,不矯揉做作,不嫌貧愛富,即使離開了土地,也敢與天抗爭?!边@不正是青林口人頑強倔犟性格和存亡繼絕精神的寫照么?蜀道上的連天烽火,砥礪了他們的意志,2008年“5.12”地震,熔鑄了他們的脊梁。無論天災人禍,青林口人頑強地守護了自己的家園,又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鄉愁。
蜀道悠悠,春色正濃,吸引無數游客前來休閑度假。盡興之余,我們應該看到蜀道正在消失,像青林口這樣傳統村落越來越少了。蜀道、古驛、古村、古鎮是一個聯系的工程,應該走整體性保護之路,這條路任重而道遠。
版權聲明
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,未經授權許可,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。違反上述聲明的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Harry_lei
liushuye